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

淺介Bill Viola〈Ocean Without a Shore〉

楊浤淵/撰

 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會外平行展中,最引起關注的就是Bill Viola〈Ocean Without a Shore(無垠之海或稱沒有岸的海洋)〉新作個展。影片內容長達八十四分鐘,播放現場看似是一神聖的教堂空間,分三面螢幕高解晰投射;內容總共有二十四個人分別於三面輪序地穿越水牆,大部份人都橫越了一種界限,再選擇走回黑暗盡頭;當然也有人選擇的逃避,總之人物不同,但影片會一直輪迴下去。要了解此作或許我們可從其過去作品〈橫越〉、〈反射池〉、〈千禧天使〉、〈南特三聯像〉及〈它為我悲嘆〉作了解,其中與〈千禧天使〉和〈南特三聯像〉的關聯是值得探討的,甚至可說是其過去作品的延續,這樣思考或許對此作能有更多的解釋。

  直接感受到的,是每一人物的橫越水牆,一開始都是一片黑暗,直到注意到畫面底下的水流落下波紋後,才驚覺面前的是面如同在深遂洞穴裡的闇黑水牆;或許也是一開始的水牆,讓我們清楚我們觀影的黑暗空間與影片中空間是被隔開的,但同時也造成我們的想像,“它”的水牆之外所表明的是否是我們所處;另一點,水落下波紋的刻意打光造成波影,令人想起生命的心電圖與心跳般的起伏,著實讓人想起生命的脈動;而橫越水牆的行為,其中的超越與突破生命等宗教生死的哲學思考油然而生,是否這是可以改變的?可詮釋的,每個人都面對水牆並穿越,同時也是穿越鏡像自己,換個方式說,我們觀者就是他們的鏡像,或許我們的現實就是畫面的他(她)們在“橫跨”的。

  基於個人認為此作是其對過去作品一種新的面對,宗教、死與新生的議題不可否認有直接的連繫。此作對於生活與生命之間的糾葛關係,藝術家運用不同人種、性屬、穿著顏色、年齡及權利階級等的安排二十四人穿越水牆,從原本黑白的錄像中,人慢慢往前行進,直至碰撞水牆,人的形體有了色彩,同時肢體的表現與神情,意謂其對現實(或非現實)的態度,但稍會人物又走回黑暗中,明顯有宗教的生與死亡世界的明示,這是對其產生的直接聯想;同時水牆(鏡像)的被穿越與人的回歸,造成雙重的想像,到底他(她)們穿越到達的是現實還是虛幻的個人內心鏡像,是否也就是在面對自己的人生(包括人種、階層與生活);水牆的可突破與反射造成另一想像,我們觀者是處於何處?現實亦或是內裡心靈投射,觀者的進入這一神聖地介入這作品,我們將成為作品之一。各種各類的人的循環橫越,投影的三面畫面,也許就有其中一面是觀者自我的內在鏡像,這發生可能在當下現在、也可能在未來。

  觀看完此作品,其個人風格與議題明顯與過去歷史積累有關,內容上亦然。其最常操縱的流動的“水”即是,水代表的多元涵意,可以受限我們、反射我們並且讓人們活下去;人的複雜性體態及其他構成符碼(服裝、人種、階級),也是藝術家持續操作著的符號,複合這些加上其作品脈絡,意圖十分明確,但是否造成過度的符號操作與過於沉重議題操弄來組織這藝術創作,或多或少藝術作品本身仍力有未逮追求到普遍的被理解,縱使以這二十四人象徵一切可能!可肯定的說,橫越、回歸與自省一直處於我們的生活與生命中,此作帶來的情感並不悲傷,可能只是簡單地訴說人生一種坦然、一種選擇。而此作即為藝術家在提醒我們面對自身所處的當下,意圖讓人體會在新生與死亡之間,我們都是被局限,且都正在浮沉……。

沒有留言: